两个概念:
1.移情: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情绪
2.反移情: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
一、反移情的常见现象:
1.咨询师有强烈的情绪(愤怒、恐惧、内疚、厌恶、同情、依赖,性的诱惑等)
2.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,无法共情(对个案的事情无法理解);
3.个案、家属质疑。被攻击,不认同(被骂骗子等)让你觉得无能;个案要占主导,带着怀疑态度看待你,在治疗关系中审视怀疑,甚至强烈防御让你愤怒以至于控制你;家属质疑让你烦躁—反移情产生。
4.被否定等。个案治疗后出去对资师评论,(我们自身希望做口碑)但这个评论不是很客观的,个案对自己的状况都不能客观论述,反而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好,甚至把这种言语通过某人传递给你,你听了心里不好受—反移情产生。
5.不断进行系统心理教育模式。比如你用某个技术引导个案,个案在你引导下却没有理解这个方法的意义,会有两种反应: 1.回去后不按照你的方式做。2.会思考你这个是否可行。你认为这个时候应该给她普及心理知识,要警醒,你把咨询搞成了心理课,你以为只要科普了心理学知识就能让她配合治疗,于是开始上课了,这就是反移情了。
谨记:
①在心理辅导中,不断觉察是否有反移情的现象。
②在生活中也不断觉察是否有反移情。(他人的?我的?)
③肩上安装警报器哦。(觉察)
二、投射性认同
1.投射性认同含义:你诱导人按照你的言行进行行动。发生过程:首先,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(坏的,或者理想的部分)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,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;然后,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(投射性幻想的对象)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;再后,接受者对投射者的“竭力”诱导行为采取反应,这时,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,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;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,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,这时投射认同失败。
2.四种类型:依赖型(过度关心)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,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,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。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。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,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“如果你不帮我的话,我就走投无路”“如果你不关心我,我就活不下去了”,甚至以歇斯底里、自杀相威胁的行为,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,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。可往往那些“心软”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,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,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。凡是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、控制、榨取感,透过这些负面感受,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。这样看,是人的依赖情结和被依赖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认同。
权力型: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,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、无能感,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。例如,有的人在工作环境中,总表现得盛气凌人,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自己的逞强;特别对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,总是显示他“天上知一半,地下全知”的厉害,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虚荣需要。在咨询关系中,他会无意识地表现得――他什么都懂,甚至会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,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,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……让你感觉到“他的强势”“你不如他”的无助感和压力感。这样看,是一个人的自负,或自卑(害怕被瞧不起)在驱使人投射性认同。
迎合型: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,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,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。例如,一个女士述说,她在生活中对人特别地好,从来是为别人着想,总是帮助别人,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,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,为此他伤心不已也愤愤不平。在咨询中,有的来访者总显得很谦卑顺从,不时地对你的依着、声音、观点呵是赞口不绝。这些人的行为给你的感觉是“这人真好”的被宠被认同的感动,久之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无形的压力感,那实际是不舒服的感觉。迎合(或讨好)型的人,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同一性。因缺乏自我认同,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。不过是以“自己缺失的意义,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”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。
所以神经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,总是按幻想中的“理想自我”投射给他者,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“理想自我”,便会沾沾自喜,甚至有感激之情。如果究其心理根源,迎合投射性认同的背后是分离焦虑,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接纳情结。那些什么过度认同、假性认同、夸大认同,都是人的压制不满、害怕拒绝的防御,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。这样看,是人的被接纳、被认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认同。
情爱型: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,性是生活的主题。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,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,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。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,是比较容易识别的。并且很容易分析到,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、性冲动、依赖情结等,在制造投射性认同。
PS:几种模式还会不断转换。
谨记:心理教师一定面对并跨越反移情与投射型认同。
三、策略:
1.认知上(心态):我们不是神,不是万能的,不是救世主!面对个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,要有界限。
2.理念:解决问题,但又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。好奇地带领案主探索,建立身体连接和视觉心锚。一来就想着解决什么问题,是很容易被反移情的。放下目标,试着探索。探索而不是解决,解决问题目标下很容易反移情,产生负面情绪;探索是好奇状态去发现,和负面情绪隔离。警钟长鸣,心锚——催眠技术中的下锚,比如拍手—警报机制。
3.抽离技术:
抽离需长时间训练。共情—深层次共情不仅用语言表达,还会有肢体、呼吸、表情等的反应,个案悲伤你也感受到悲伤,这是“契合”。你反馈出来的表情、语气、神态,如个案看到鬼(恐惧的异像),又如人格分裂进入到某一人格中,那种表现、表达出来你也要害怕、感受到恐惧、脆弱等。但这容易陷进去,好比看电视 人物哭你也哭得稀里哗啦。共情让你走进去了,你一起哭、一起害怕还怎么治疗,所以要学会抽离。佛洛依德:既在咨询师的场域中,又在个案的情绪中,你要在外面待着,同时你还在共情中。好比看电影,你共情情节,同时你又知道你在看电影。走进电影情节里的我,和看电影的我,有两个我。你很清晰,你时时跟Ta感受所有的东西,你也能知道你是谁,你接下来要做什么。在大喜大悲时要按暂停,停止被影响,运用抽离的技术。也就是先同频共振,而后要抽离(或悬置)。情绪先释放出来;不要急着改变和解决问题,尽量协助清空其内心压抑痛苦的情绪能量,在ta经历创伤时,陪伴ta的充分体悟身体、明晰感受。你的抽离不要打断个案尤其个案进入某个创伤点,正在悲伤,情绪很大的时候(不要以改变为目的,不要想解决问题,消除她的创伤,让过程流动。)如个案浮现冲突,开始有情绪,会有两种做法:1.让她充分释放;2.你可能会想我该怎么让她解决什么或者摆脱这种痛苦,或者想教个案做什么做什么,个案回应可能会是:我做不到 开始拒绝你。
此时你就被反移情:1.觉得很生气(个案收到如此恶劣的对待,父母太过分了) 2.我要怎么帮她(以改变为目的)。3.给她建议,希望她怎么做。
案想要用依赖投射你 想要投射性认同 把你当作权威
个案创伤时要“契合”,共情和抽离。不解决问题,在过程中保持“冷酷”。这时不需要你帮她解决问题,她需要释放,内心才清空,新的东西才能进去。如果这时候让她解决,只会增加你的焦虑,反移情就来了。她只是让你知道她在生活中是无力无奈,你让个案去体验她自己。在她经历创伤过程中感受情绪都有什么?身体反应有什么?有愤怒、被遗弃 ?让个案仔细分辨。因为情绪是柔体感的,让个体与情绪(拟人化)产生链接:我没有逃避你(情绪),我现在在认识你,感受到你了。第二是让个案认识到身体反应。从而识别和认识情绪。并不需要给解决方案 告诉她怎么做 。
推荐一本书佛法《大圆满》。
4.两个练习:
(1)咨询中:回归中心技术。共情让我们身心分离,感受个案的恐惧 悲伤 愤怒等,抽离时候要回归到自己,“魂飘出去了 要回来”。 深呼吸 脚踩地上 或者感受坐在椅子上
①在当下:深呼吸、脚踏实地
②伴周围[眼观+耳听] 注意力同等分散:共情?自己。走路是一边感受到脚在走,风在吹,身边有人在说话,人们的活动、景物。但你知道你在做什么。你没有被周围带走。你感知周围,但是坐定自己。你就能继续实施自己的步骤。你是你,你与个案是隔离的。
(2)咨询后:
共情的同时还要能回归中心,要将咨询的情绪留在工作“椅子”上!回归生活中的“我”。